你是否有經歷過這樣的狀況,在認真追尋目標,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成功與滿滿的喜悅後,卻發現這樣的愉悅感隨著時間慢慢消逝,留下來的只有孤單與空虛。
哈佛心理學教授夏哈爾在16歲時,獲得以色列全國回力球大賽冠軍,這是經歷多年的努力以及排除童年的所有享樂時光,如願以償得到的極高殊榮,卻在當日晚上與朋友狂歡後,內心只有空虛與寂寞感伴隨。那麼我們的幸福是要如何決定才能讓延續快樂呢?自己的情緒,讓今日與未來持續感受幸福。(了解更多:辨別失控前的身心徵兆,增加情緒掌控能力!)
快樂有分為四種類型,透過確認自己屬於哪個類型,來去做調整:
(一)享樂主義型:
此類型會考慮眼前的快樂為主,不會想到未來是否會延續,夏哈爾教授使用垃圾食物形容享樂主義,例如你吃下的鹽酥雞你不會在意後續會變胖,或是對身體造成傷害,而是享受當下的色香味的口感。
(二)虛無主義型:
此類型被「創傷」以及挫折經驗束縛著,認為未來是不會有快樂的。例如經歷過被劈腿的傷痛下,認為自己沒有獲得幸福的權利,於是在後續的每段感情中重複著這樣的傷痛,對人生感到絕望,對未來的快樂不會有期待,此類屬於半放棄追求快樂,且覺得人生毫無意義。
(三)拼命三郎型:
求學過程不斷被灌輸先苦後甘的思想,其實也蠻像中國傳統女性角色,如我有位朋友婚後一直忍受婆家種種規定,假日無法回娘家見父母,心理面總是想著牙咬就過去了,忍著生活的每個階段,但此類型的屬於願意懷抱著希望,但往往那一刻到來不見得幸福快樂。
(四)快樂開朗型:
今天快樂,未來也能夠快樂,兩者兼顧。此類型會在生活中體驗樂趣與意義,並在此兩者取得平衡,能夠在為了現在的目標努力,也同時在當下體驗快樂的感覺。
(圖片來源:大大學院)
專欄作家埃米莉.埃斯法哈尼.史密斯在TED分享《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》提到, 當代的文化對於「快樂」相當癡迷,很多人會把人生目標設成追求快樂,尋找理想的工作、 完美的男友、漂亮的公寓,反而覺得焦慮以及漫無目的,快樂不是依賴成功而是,感受到生命意義帶來的快樂。
快樂其實是在逐步走向目標的過程當中,不斷的追求人生的目標,卻沒有去欣賞身邊的風景,人生就好像氣球一般,成功落地完成一個目標,獲得快樂,接著快樂消逝,又不斷地找尋下一個目標,不斷的陷入循環當中。
解決自己的空虛感問題,以及協助自己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對生活,其實也等於替自己的現在、以及未來的幸福鋪路,在大大學院黃柏嘉心理師開設的《憤怒情緒心理學》課程當中,安排一系列的情緒認識課程,及能解決這些情緒困擾的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