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家企业,都至少需要一位自媒体主编」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信念,也是长期以来,SmartM一直在做的事情。对我这个在传统媒体服务15年,目前转往企业自媒体经营社群的「老编」来说,自然乐见这件事情发生,因为这将让「编辑」这份专业能力,有更多走出媒体、进入企业的机会,未来工作选项更多元。
SmartM目前有两个网站,分别是「SmartM电子商务网」以及「SmartM人才培训网」,每天提供内容服务我们社群的读者。前者以电子商务、网路行销、社群经营的内容为主;后者则以职场工作技能、实用心法的内容为大宗。
乍看我们像是网路媒体,但实则是管理顾问公司。我们部门大约15人(含实习生),有记者、编辑、外电编译、影音制作人,持续产出内容、经营社群,串接起其他部门的公开课程、活动、网路人才媒合、企业内训等服务(说来似乎容易,但如何串接?大概就像闯十八铜人阵般关关难过,还在持续闯关中)。而不是走聚集读者、冲高流量、换取广告收入的「媒体模式」,流量对我们来说虽然重要(努力做的内容却没人想看,未免也太寂寞了),但我们更在意的是「精准」,能精准锁定对我们业务有需求的社群,持续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。
现代企业经营中,非常看重股东、员工、顾客、外部社会这些「利害关系人」(Stakeholder)。过往,企业对这些角色传递资讯,例如品牌要获得消费者青睐,除了通路外,还需要透过广告、公关、媒体报导等环节,将资讯传递给消费者,但在社群时代,这些环节正逐渐被解构、去中间化,现在有Facebook、Line@、Instagram等太多社群工具直接与潜在消费者沟通,只要有好内容,透过一些操作方式,就能逐步累积出自己的社群能量。
更重要的是,不管是经营社群或是自媒体,背后成功的关键是操作团队与人才。企业在这上面的投资,绝对远小于过去办记者会、买广告的投资,而受众越年轻,经营社群的成效往往也越好。
这看来是废话一句,但却是事实。企业经营社群,要能不断成长,有稳定推出的好内容才是王道,好内容不是指企业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事,而是社群对什么内容有兴趣、需要什么内容?
目前,不少企业在社群操作上,仍停留在抽奖、送折价券这类的「事件行销」。这些活动,在短期提高社群互动、讨论、分享确实有帮助,但很难常态化(难道要365天每天都抽奖?),操作太频繁,边际效益往往逐步递减,或是无法累积成品牌忠诚度(因为抽奖才按赞,抽奖结束就再也没与这个粉丝页互动)。
相对地,透过文字、图像、影片这些可以稳定产出的自媒体内容,企业能与社群建立起更长期坚固的关系(速度也许比较慢),将价值主张、品牌特色等资讯,持续与社群沟通,而「有趣」或是「实用」的资讯,效果会更好。
因为这两股力量,对于社群与自媒体的投资,绝对是企业必须考量的课题。对拥有编辑专业的人才来说,未来的职涯选择以及发展舞台,也就不只是「媒体」一种选项了。
现任SmartM总编辑,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毕业。在加入SmartM之前,投身杂志业15年,曾先后担任过《数位时代》副总编辑、《Cheers快乐工作人》资深主编,2000年入行,是台湾第一批主跑网路产业的记者。对台湾在网路产业与人才近年的发展,总怀抱着能够「更好、更快、更强大」的期待,也希望能成为当中的一份力量。
欢迎赐教:antony@smartm.com.tw
许景泰:3步骤,将4200位面子书朋友打造成个人专属「动态智囊团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