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he Intern》这部电影就像是自己过去几年的人生写照,情节巧合的十分离奇,彷佛就像在看自己的自传,实在好奇妙。
剧中的女主角安海瑟薇创立了一家时尚女装电商公司,在短时间内公司从5人团队成长到200多人,于是她的生活有了重大改变。老是没时间跟家人相处,也没时间好好吃饭,每天都是满满的会议,在车程上也绝对是电话加视讯,她早就习惯同步处理好几件事情,当然,睡眠时间永远都不够,这的确也是我创业后的生活状态。
事情老是做不完,当然必须迫切追求效率,因而讨厌说话慢的人、以及任何浪费时间的行为。连在办公室都要用脚踏车代步,以提高移动速率,这让我想起自己老是在办公室小跑步冲来冲去,当时还真的差点想买辆滑板车。为了节省通勤时间,让自己一起床就能上班,我甚至一直都是住在公司里。
我们也同样的,拥有追求完美、注重细节的性格,不放心将事情交给别人,于是亲力亲为,但此举不小心会让身边员工觉得似乎不被信任与重用。也因太专注于工作与决策,经常忽略了要称赞与关心他人,与人之间的互动只剩下公事之间的交谈。
而这样努力付出因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女强人,仍然面临了兼顾婚姻与家庭的人生大考验,人们仍然期待她要兼顾当个好妻子、好媳妇、好妈妈,即使她的事业表现再出色,当她身份回到妈妈或妻子时,家事或厨艺上的不擅长,却仍然被人诟病着。
就像我经常被问到:妳是怎么平衡工作与家庭?妙的是,几乎没有人会问成功的男性这个问题。这虽然是很多电影里老套的剧情,却确实是社会上直到现在还无法改变的歧视。
另外,还有一个部分的剧情也令我觉得相当巧合且值得探讨。剧中,安海瑟薇创立的时尚女装电商公司发展到了一定规模,投资人认为公司的成长已经超过这位创办人的能力负荷,决定找更具有经验的资深CEO来取代她,即使她认为:发展迅速的新创公司本来不就是会有这样的情况?
如果找其他人来做最高决策,那自己的初衷及理念又该如何被贯彻与发挥?面对即将失去自己公司的主导权,让一向坚强冷静的她,也备受打击而失去自信。
劳勃狄尼洛这个细腻温暖的角色,在她失落时提醒她,「千万别忘了短短18个月会有这家公司的存在,是谁办到的」、「我看到了妳亲自示范怎么折衣服、包装,相信我,绝对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比妳自己更用心的经营这家公司。」适时的打气与鼓励,让她重新找回自我肯定与价值。
这位老绅士,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社会历练,但是从不倚老卖老。他处事的稳重态度,虽然与网络公司的快步调与行事作风格格不入,但却是这家重视效率的新创公司里,以及安海瑟薇这位年轻创办人最需要的安稳力量。
面对所有需要他建议的晚辈,他总是静静地倾听,绝不贸然推翻或硬是要凭自己的老经验说教,也绝不会出现瞧不起年轻人或看不惯新创公司运作模式的姿态,而是在充分理解与尊重的情况下,引导对方找出问题,并将最后决定权交给对方。这样的良好方式与观念,我觉得是一家新创公司的空降CEO、顾问甚至是投资人,都应该要有的正确态度。
尊重新创公司原有的成功模式,保留品牌的灵魂,在经验或专业不足之处,予以协助与补强,而不是将创办人的初衷与坚持,以及原有的特殊运作模式,视为获得成功只是一时的「运气好」,判断这些不同以往的做法将会是公司成长的阻碍,而坚持以不同产业的市场逻辑,或过去数十年的老经验,进行推翻除权与大改造。
这种自认为是「导正」的做法,其实反而是将新创公司建立的市场优势给拔除,通常下场都不会太好,我的人生故事即是这么血腥腥的例子。
剧中的安海瑟薇最终选择相信自己、坚持初衷,不将公司的掌控权交给他人。而我则是被迫离开一手创办的品牌,并看着它原有的运作模式被大肆"改革",而这些不恰当的改变,反而使品牌失去特色与核心价值,更别说市场竞争力了。这也大概就是跟这部电影的结局最不一样的地方。
毕竟现实人生绝不会是结局皆大欢喜的好莱坞电影,但却是值得让投资人,或正在考虑被投资的新创公司作为借镜的好范例。
作者简介:
周品均 Mayuki Chou
知名女性电商创业家,2004年创立东京着衣,以平价流行的要求,成为网购流行女装领导品牌,更将市场版图拓展至海外市场,写下台湾网拍创业家的一则传奇。
台湾鲜乳坊创办人龚建嘉:透过网络,或许真的能为台湾酪农业改变些什么!